近期,几家大型科技企业与前员工之间的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侵犯纠纷接连不断,引发行业普遍关注。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侵犯华为商业秘密案件做出一审判决,尊湃通讯的14位前海思员工被判处有期徒刑,总计罚金1350万。 >> 京东表示已掌握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量侵犯其知识产权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值得注意的是,九识智能创始团队曾在京东无人车与无人驾驶技术研发部门就职。 >> 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海辰储能,或因为海辰储能技术团队曾使用他们在宁德时代工作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令海辰储能某些储能产品取得技术突破并赢得较大市场份额,导致宁德时代利益受损。
一系列纠纷凸显了大型科技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如何防范员工离职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 前员工侵权纠纷 技术流动的灰色地带 Make data more secure 分析这些案例,大型科技企业与前员工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一是技术专利侵犯,即某些科研人员认为自己在大型科技企业工作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可以在自己创业过程中自由使用的。但事实上,这类科研成果及技术专利通常归属于大型科技企业,于是容易产生知识产权侵犯纠纷; 二是商业秘密侵犯,不少科研成果因某些原因并未申请技术专利,但属于大型科技企业的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竞争力,若科研人员在离职创业过程“私下”使用,也容易面临侵犯商业秘密的诉讼。 防患于未然 企业如何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Make data more secure 面对这些风险,科技企业应当如何构建全面的防护体系?除了完善法律合同和管理制度外,技术手段在预防核心资产侵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丨数据分类与访问控制:是企业数据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对企业核心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并建立严格的访问权限机制,确保员工只能接触到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数据,有效降低核心技术不当扩散的风险。 丨数据加密与行为审计:能够对核心技术文档进行全程保护。即使发生数据泄露,加密文档也无法在非授权环境中打开使用。同时,对员工的文件操作行为进行完整记录,为后续追溯提供依据。 丨外发管控与水印溯源:可以有效监控数据流动。通过对邮件、即时通讯、外接设备等各类渠道的管控,结合屏幕水印、文档水印等技术,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威慑。 丨终端感知与智能阻断:实时监测并识别员工使用手机等摄像设备对准屏幕的行为。一旦检测到此类潜在风险操作,立即进行现场告警提醒,并同步向安全管理后台发送违规告警记录,实现对“屏幕拍摄”这类行为的有效威慑与管控,增加窃取核心技术的难度。 离职风险防护特别重要。针对即将离职的员工,企业可以提前启动数据安全防护预案,对核心资料的访问和拷贝行为进行特别监控,确保技术资料不被违规带离。 作为数据安全领域的领先企业,敏捷科技提供的数据防泄漏解决方案,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帮助企业构建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防护体系,确保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在可控范围内安全使用。 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是企业最核心的资产之一。通过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防护网络,不仅能有效降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更能为企业的持续创新保驾护航。

关注敏捷小助手,了解更多